Wi-Fi信号也能“看见”你:新技术引发隐私危机

一、当Wi-Fi开始“看见”你

想象你走过一个咖啡馆,没带手机,也没连接Wi-Fi,但周围的无线信号依然能识别出“你是谁”。

来自 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(KIT) 的最新研究表明,仅凭 Wi-Fi 信号反馈信息,就可以在你未携带设备的情况下识别和追踪个人。这项技术被称为 BFId(无线身份推断攻击,Identity Inference Attack),利用 Wi-Fi 5 及以上版本的 波束赋形反馈(Beamforming Feedback Information, BFI) 来生成无线电“影像”。

研究者警告:这项能力可能使每一个 Wi-Fi 路由器都成为“无声的观察者”。

二、BFId:197人实验、接近100%识别率

  • 研究论文:BFId: Identity Inference Attacks Utilizing Beamforming Feedback Information
    📄 KIT 官方论文 PDF
  • 研究团队采集了 197 名参与者 的 Wi-Fi 信号反馈数据,在不同角度、走路方式与动作下进行训练。
  • 使用机器学习模型分析信号中的微小变化,实现了 接近100% 的识别准确率
  • 特点是:目标无需携带任何设备。只要 Wi-Fi 信号覆盖并有通信活动,就能“看见”你。

研究者指出,当前 Wi-Fi 反馈数据在标准协议中通常未加密,意味着任何监听者都有可能捕获这些信息

“每一个路由器,都可能变成隐形的监控器。”
——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新闻稿
📎 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Wi-Fi (KIT Press)

三、WhoFi:意大利研究团队的“无线再识别”系统

另一项来自 意大利罗马萨皮恩扎大学(La Sapienza) 的研究,提出了名为 WhoFi 的系统。
它通过 Wi-Fi 信号中的 信道状态信息(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, CSI),利用深度学习识别人。

“每个人阻挡 Wi-Fi 的方式都独一无二。”
—— PCPer 科技媒体
📎 报道链接

四、隐私危机:从摄像头到信号的“无感监控”

两项研究揭示了同一趋势:
未来的监控可能无需摄像头。

技术使用信号识别精度是否需携带设备潜在风险
BFId (KIT)波束赋形反馈 BFI≈100%无设备识别 / 空间追踪
WhoFi (Sapienza)信道状态信息 CSI≈95%穿墙识别 / 无视觉监控

这意味着,只要 Wi-Fi 信号存在,人类活动的“无线指纹”就有可能被记录、分析与重识别。

目前 IEEE 正在推进 802.11bf Wi-Fi 感知标准,将此类感知能力正式纳入 Wi-Fi 技术框架中。
👉 Interesting Engineering 报道

五、我们能做什么?

  • 对 Wi-Fi 协议中的 BFI/CSI 数据进行加密或混淆。
  • 在标准制定中引入隐私保护要求。
  • 普通用户应了解:关闭蓝牙与 Wi-Fi 并非万全防护,真正的安全依赖于设备层与协议层的隐私保护。

“Wi-Fi Sensing 的未来充满潜力,但若无监管,它也可能成为最隐蔽的监控方式。”

参考文献

  1. J. Todt et al., BFId: Identity Inference Attacks Utilizing Beamforming Feedback Information, 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, 2025.
  2. D. Avola et al., WhoFi: Deep Person Re-Identification via Wi-Fi Channel Signal Encoding, arXiv preprint, 2025.
  3. 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Wi-Fi, KIT Press Release, 2025-10-08.
  4. TechRadar, PCPer, TechXplore 报道合集,2025 年 7 – 10 月。

作者注:本文基于公开论文与机构报道整理,旨在促进公众对无线感知与隐私议题的理解。

油管:https://youtu.be/kUb-SO-9qME